常德日報記者 鄭彥 武大為 文/圖
5月15日上午,涼風陣陣,小雨淅瀝。武陵區(qū)民政局辦公樓,來了一對打眼的銀發(fā)夫婦。奶奶面帶微笑,爺爺戴著眼鏡,他們倆好奇地打量走廊門牌。
三樓養(yǎng)老股工作人員劉櫻荔以為是來辦啥業(yè)務的,見狀立即迎上前:“兩老需要幫忙嗎?”“我們想捐款!給需要幫助的人!”兩位老人眼神清亮,話語里滿是真誠。
“哦,那我?guī)巧洗壬乒ぷ鞣罩行??!眲牙笳龑麄冏娞?,誰知老兩口嫌等電梯慢,徑直一口氣爬上四樓?!拔医衲?6歲,他80歲啦!”奶奶指了指老伴,眼角笑出皺紋,“坐48路公交車來的,方便得很!”奶奶爬樓的同時也打開了話匣子。原來,患有糖尿病的她每周雷打不動在市老年大學上6節(jié)戲曲課,“唱念做打一開口,啥病痛都忘啦!”老伴雖有高血壓,但每天堅持散步讀報,煙酒不沾。
說起這么大年紀為啥要捐款自己不攢著,兩人同時擺擺手:“退休金夠用了,家里沒啥困難?!边@兩老都是市里單位的退休人員,兒女馬上也退休了,就住在他們的附近,孫子外孫輩也培養(yǎng)得很好,都不用他們操心。
來到慈善工作服務中心,戴著眼鏡的爺爺從包里掏出一沓5000元現(xiàn)金,鄭重地交到工作人員張亞麗手中。當被問及是否有定向捐贈意向時,奶奶輕輕握住老伴的手:“給有困難的人就行,我們都是老黨員,交給組織,心里踏實!”原來,2023年爺爺入黨滿 50周年時,就曾向武陵區(qū)慈善總會捐出1000元愛心款?!包h員嘛,一輩子都要記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爺爺?shù)脑挊銓崊s擲地有聲。
張亞麗請二老留下姓名和聯(lián)系方式,奶奶笑著搖頭:“沒必要啦!”爺爺接過話茬:“捐款不是為了得表揚,就是覺得日子越過越好,該幫襯幫襯別人?!彪x開時,走廊窗戶居然閃進一道陽光,在他們相互攙扶的背影上鍍了層金邊。武陵區(qū)慈善總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爺爺走的時候還說,等老伴黨齡滿50年時再來。
記者手記
無言捐贈的背后
武大為
聽到80歲的老人捐款5000元,我的腦洞瞬間就寫滿了問號:什么故事?嫌錢多?有特別的意義?于是,立刻約下了第二天清早去采訪。
由于當事人不愿意留下姓名和聯(lián)系方式,我們只能在武陵區(qū)民政局工作人員的講述下還原當時的情景。結(jié)果并沒有感天動地的故事,也沒有特別高大上的情懷。兩個普通的老黨員,把自己剛領(lǐng)到的一筆福利,搭乘一輛公交車,交到了黨組織的手里,他們相信這筆錢會去到被需要的地方和人的身上。
至于我的那些疑問,是一個記者慣常的新聞思維,更背離了我所看到的很多步入老年的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恐慌:怕老、怕病、怕死、怕沒人照料,怕錢不夠應對老年帶來的各種問題。在這兩位老人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種解答。
民政局的工作人員給我們描述說兩老的精氣神非常好,生活也安排的很豐富。有信仰,心中時刻裝著人民,在老一輩共產(chǎn)黨人那里,克己奉公已經(jīng)內(nèi)化成一種精神和生活態(tài)度,年輕時把生命交給黨交給人民,老了把生命交給自然本身,心懷善意、從容坦然、輕松愉快、不畏將來??思悍罟灰欢ㄊ且环N犧牲,在歲月的長河里,它終將鑄就豁達,鑄成生命最堅實的內(nèi)核,足以抵抗生活的千層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