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張瑜 通訊員 肖思潔 文/圖
在常德市丁玲紀念館,周末的打卡方式正在發(fā)生改變。半年來,該館推出的“趣玩周末”公益項目已開展24期活動,吸引466名青少年參與。這座紅色場館鄭從單向輸出的陳列空間,逐步轉(zhuǎn)變?yōu)槿诤象w驗、互動、教育于一體的公共文化場域。
從“靜態(tài)陳列”到“動態(tài)體驗”
如何讓紅色歷史與當代青少年產(chǎn)生共鳴,是許多紀念館面臨的共同課題。
丁玲紀念館通過“趣玩周末”項目,在歷史與現(xiàn)實間搭建起互動橋梁。
“做手工特別有意思,還能了解丁玲奶奶的故事?!痹凇叭ね嬷苣钡?4期“紙間奇遇”活動現(xiàn)場,小學二年級學生龍思微一邊專注地用鉛筆在紅紙上勾勒作家丁玲的肖像輪廓,一邊分享參與感受。作為活動的“老面孔”,她曾在往期活動中迷上刺繡和剪紙。像龍思微這樣,不少孩子通過“為丁玲制作簡歷”“設計文學雜志封面”等動手實踐活動,在剪、做、畫的過程中走近丁玲,與丁玲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傳統(tǒng)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同樣鮮活。在“畢昇喊你來宗門學藝”活動中,孩子們親手完成排版、拓印等工序,在墨香中觸摸古代科技智慧;清明投壺、踢毽子等傳統(tǒng)游戲,讓民俗文化在奔跑跳躍中得以傳承;剪窗花、制端午燈籠等非遺技藝,通過親子協(xié)作與趣味互動走進青少年生活,讓文化傳承有了具象載體。
場館空間的“復合化”利用更拓展了功能邊界:庭院與展廳變身“獵狐行動”的協(xié)作賽場,場地化身為“貪吃蛇大作戰(zhàn)”的歡樂空間,“citywalk 尋寶記”更將探索范圍延伸至城市地標。紀念館由此從單一展覽空間,轉(zhuǎn)型為兼具教育、運動、社交功能的復合型文化場所。
從“知識傳遞”到“成長賦能”
在“趣玩周末”的活動列表上,一系列以實踐為主的培育型活動格外醒目。這些活動用多樣設計和互動形式,為青少年提供了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的成長場景,讓其在趣玩中全面成長。
活動中,各類實踐環(huán)節(jié)覆蓋多方面能力訓練。黏土制作、刺繡等手作活動,需要參與者調(diào)動精細動作與創(chuàng)意構(gòu)思;直播帶貨體驗、故事分享環(huán)節(jié),要求參與者清晰表達并展現(xiàn)自信;“獵狐行動”“團隊尋寶”等項目,依賴小組協(xié)作與臨場應變;知識問答闖關,則需要整合信息并主動探究。
不同主題的活動,還悄悄引導著孩子們接觸多元領域?!皶闫嬗鲇洝爆F(xiàn)場,有人對著甲骨文圖案皺眉思索,轉(zhuǎn)眼又為猜中名著人物歡呼,文字與文學的魅力就這樣滲透進來;丁玲公園的小徑上,孩子們蹲下來觀察葉片脈絡,手里的記錄本寫滿發(fā)現(xiàn),對自然的好奇悄悄發(fā)芽;設計封面的桌子前,有人翻著丁玲作品節(jié)選,筆下的圖案慢慢成形,文學與歷史的輪廓在構(gòu)思中漸漸清晰。
從“單一場館”到“社區(qū)樞紐”
“趣玩周末”用一場場親子互動串聯(lián)起家庭溫情,也憑借持續(xù)的吸引力讓更多社區(qū)居民走進來,讓紅色場館漸漸成為鄰里相聚的“文化驛站”。
黏土DIY的桌上,家長和孩子的手一起捏出創(chuàng)意造型;答題闖關時,你追我趕的笑聲里藏著默契;手作燈籠的燭光下,親子間的低語格外溫馨……這些場景成了忙碌生活里的“專屬陪伴時光”。“孩子的專注力、運動能力都有進步,更重要的是,我現(xiàn)在更懂他喜歡什么、擅長什么了?!奔议L劉穎的感受道出了許多參與者的心聲——活動不僅是孩子的成長場,更成了親子間增進理解、共享成就感的“第三空間”。
場館的吸引力在“常客”與“新客”的交替中不斷延伸。李可嘉就是“回頭客”里的一員,一次“摩斯密碼”活動讓她成了紀念館公眾號的忠實關注者,“平時沒有活動舉行的時候我也常帶孩子來紀念館的書房,這里大人小孩的書都有,坐著很舒服?!痹谒劾铮o念館早已不是單純的活動場地,而是全家都愛來的文化休閑空間。
新面孔也在不斷加入。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趣玩周末”推出覆蓋全年齡段的非遺主題活動,市民王晨循著口碑而來,“從探險活動到非遺手工,活動總在推新,社交媒體上好評不少?!?/p>
當孩子們在奔跑觸摸中感知紅色血脈,在協(xié)作創(chuàng)作里體悟傳統(tǒng)精髓,在親子互動中收獲成長;當新朋友帶著好奇而來,老朋友帶著眷戀常駐——這座紀念館便真正“活”在當下,成為滋養(yǎng)青少年心靈、凝聚社區(qū)情感、活化歷史文化的一股暖流。它的價值不在于單純的活動場次與參與人數(shù),更在于其點亮了一種可能:以創(chuàng)新和用心,每一座文化場館都能成為照亮成長、溫暖社區(qū)的璀璨星光。